欢迎光临 !
热门新闻
图片新闻
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投资高峰论坛在北京胜利召开 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投资高峰论坛在北京胜利召开
共谋双招双引新思路 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中国投资协会新基建投资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三次理事会议暨成立三周年庆典在北京举行
王宜峰在第一届三次理事会议作工作报告(实录全文) 新基建与智能制造论坛盛大举办
数实融合 开启未来——“新基建”助力阜宁、射阳两县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投资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投资高峰论坛有关情况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入会)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入会)
探讨数字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02-17 11:54:00  已经被浏览:266175次   来源:本站

前言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在生产环节费时费力,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并且流通环节多,供应链链条长,农产品损耗率高,还缺少农产品供应链监管体系。这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供应链参与者的经济效益,还会导致农产品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造成农产品资源的浪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对食品要求的逐步提高,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来解决农产品供应链问题,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数字化水平,是我国供应链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是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效率运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普惠三农实现“降本、增收、提效”的必经之路。

数字化助力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趋势

1.1  数字化开启农产品供应链源头

从农产品供应链源头开始,通过数字化提高生产效率与农产品质量,以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农产品在供应链前端的信息,并配以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不被篡改,通过电商平台促使生产与消费直连。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保证农民种出品质更好的农产品,数字化管理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有利于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数字化平台还可以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促进农产品消费升级,提升农民收益。

1.2 数字化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

生鲜农产品具有易损坏、易腐烂的特点,运输与普通物流运输不同,因此,必须考虑流通过程中农产品所处环境的温湿度、气体含量等。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是冷链物流的关键,提升流通环节基础设施设备技术水平,以物联网技术实现流通全程监控;通过导航定位与云计算等技术,提高运输智能调度水平与线路优化水平;推广产地仓+电子商务模式,建立产地仓,并通过电商平台与网络直播等模式,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实现产销互联。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缩短农产品供应链,解决物流中“断链”问题,全面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品质,有效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

1.3 数字化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近年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背景下,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因数字化趋于完善。由各种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带领,逐渐实现农产品生产数字化、机械化、标准化,打造了区域性的品牌;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订单农业,减短农产品供应链条,建立了产销密切衔接的农商关系;国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以电子追溯等数字化方式开展追溯工作,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制度和标准,实现农产品信息互通共享。

1.4 数字化助力农产品供应链升级

5G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化技术,加快应用在农业领域,可以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的创新发展。在5G技术的推动之下,能够提高物联网设备中数据的传输速度、数据精度,能够建立更全面、实时的物联网络;在农业自动化方面,使机器接收指令的速度更快、操作更精准;5G通信网络可以获得农产品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全部信息、完整数据,使得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可追溯。5G最大的优势在于通信速度快、数据容量大、保证数据完整性,而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机器换人、替人思考。人工智能能够让机器完全代替人工,打造无人农场,更高效、精准的工作;还能够对数据进行学习、挖掘、推理,实现智能决策,辅助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进行智能化管理。人工智能促进农业整体的效率提升与科学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向着智慧农业时代迈进。新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技术和产业的结合,助力农产品供应链升级。

数字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农产品供应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流通环节和监管环节。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数字技术,实现生产环节的农情监测和智能决策、建立电商平台、建设智慧物流、构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供应链各环节效率。

1.1  生产环节:农情监测+智能决策

农产品供应链的最前端是农产品的生产环节,生产环节主要构建了农情监测系统和智能决策系统。农情监测系统是运用物联网、互联网、传感网以及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监测系统,在田地中放置检测温湿度、土壤水分等传感器,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田环境的监测,再配备视频监控、机械化装备,可实现农田生产环境的可视化管理、机械化种植。农业生产者在手机或电脑上就可以监测到农田的基础环境、农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情况。智能决策系统主要是将农情监测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智能处理、智能决策和智能预警等,还可以联系专家进行在线指导。此系统集成了农业生产管理知识模型,实现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预警防治的智能化管理。

1.2 销售环节:电子商务

农产品销售直接关联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且农产品流通节点过多和物流成本过高等问题,会影响到消费者获得产品的价格。互联网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运输成本,尽是可能实现生产与消费直连。目前,我国逐渐衍生出以下5种不同的农产品电商模式。

C2B/C2F模式属于订单农业,消费者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农产品预定,农户根据订单生产所需要的农产品种类和数量,以家庭配送的方式将农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此模式是消费者直接定制农产品,农户的经营风险小。

B2B模式是商家对商家模式,前端商家从生产者手中采购农产品,后端商家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前端商家交易,减少次级批发商的加入,为中小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商节省成本、提供便利。美菜网是典型的B2B模式,后端商家是中小餐饮企业,通过电商平台联系到前端商家。

B2C模式是商家对消费者模式最为主流,分为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像淘宝平台型经营,扮演一个中介的角色,给商家和消费者建立一个连接的平台;另一种是像我买网垂直型经营,专注于农产品的售卖。

O2O模式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目前分为两类,一是像盒马鲜生新零售模式,消费者可以在线上下单,线下自提或者送货到家,二是像多多买菜社区化模式,在线上下单,第二天线下自提。O2O模式会建立很多前置仓,物流配送快捷便利。

F2C模式是农户将农产品直接通过互联网平台卖给消费者,是一种农产品直销的模式,此模式属于一个理想的电商模式,生产与消费直连,减少中间商加价。不过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较为分散,规模化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种模式才能够真正普及。

1.3 流通环节:智慧物流

物流是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纽带,智慧物流是在流通环节采用智能软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智能化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物流运输的智能把控,二是冷链仓储的规划管理。

物流运输的智能把控是以大数据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为基础,对车辆与农产品的种类、数量和来源进行信息绑定,应用定位技术、导航技术对运输路线进行最优规划,减少运输成本的浪费,实现车辆的实时可控,并能够及时准确的反应农产品物流运输的相关信息。

冷链仓储的规划管理主要是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观察农产品运输仓储环境,重点监控环境的温湿度,以气调保鲜技术和低温冷链保鲜技术保持农产品的贮藏寿命,减少损耗,防止食品污染与变质,对农产品的仓储全过程实现可控和可追溯。

1.4 监管环节:追溯体系

image.png

近年来,在监管环节是以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为依托构建了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安全,实现农产品信息和各流通环节的公开透明。农产品可追溯体系赋予了政府、企业、消费者监管权,可对农产品的生产来源、所处环境、物流运输、品牌真伪等信息进行查询或管理,还可对供应链进行正向或逆向追溯。

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主要是应用物联网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RFID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等各种装置或技术,实时采集农产品供应链中需要监控的信息,将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加工过程、质量检测、物流仓储等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管理,通过二维码的方式设置了“一物一码”,实现农产品供应全过程的可追溯。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农产品的智能化管控,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但仍存在追溯信息会被篡改的问题,那么区块链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此问题。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可以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具有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等特征。农产品追溯体系中运用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可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产品信息监管。

小结

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在农业生产、冷链物流、农产品监管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利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农民做出正确决策,提高消费者获得农产品效率,连同农产品检测、物流运输等相关信息数据,形成农产品供应链全程可追溯管理体系,确保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品质,并且能够精准、快速、高效地为需求方提供其所需要的农产品信息。因此,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数字化水平,是各环节参与者的核心发展点,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未来还会有新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助力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田乙慧 肖文 张茜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相关文章

在线
客服

客服热线

客服
热线

010-63380058
在线谈合作

naojun.cn

微信
扫码

naojun.cn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顶部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