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门新闻
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投资高峰论坛在北京胜利召开
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投资高峰论坛在北京胜利召开
共谋双招双引新思路 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中国投资协会新基建投资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三次理事会议暨成立三周年庆典在北京举行
王宜峰在第一届三次理事会议作工作报告(实录全文)
新基建与智能制造论坛盛大举办
图片新闻
|
推动经济稳中向好 宏观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发布时间:2023-12-14 11:12:10 已经被浏览:39175次 来源:经济参考报
解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 推动经济稳中向好 宏观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4年经济工作,并部署多项重点工作任务。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会议还特别指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从强调“稳”,到更强调“进”和“立”,会议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展望明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其他政策将取向更为一致,并进一步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合力。 会议中“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提法引发广泛关注。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12月13日在“2023—2024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稳中求进,是把稳作为大局和基础,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以进促稳,要把进作为方向和动力,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先立后破,要统筹兼顾稳和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同时要稳扎稳打,把握好时度效,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更为积极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之下,会议在宏观政策部署上也有新提法。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与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加力提效”有所不同。对此,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适度加力”意味着财政政策会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加大政策扩张力度,巩固经济回稳向好基础;“提质增效”则是从优化结构和加强管理着眼,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机制,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这是财政政策的长期目标,旨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确保财政运行可持续。 “要安排适度规模的赤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转移支付,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韩文秀说。他还表示,关键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钱用在刀刃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政策效果。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在业内人士看来,“精准有效”与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准有力”相比,虽然一字之差,但其内涵有重要改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认为,“精准有效”意味着后续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调控的质效,侧重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好地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更加强调货币政策的精准度与有效性。 与此同时,在货币供应量方面,本次会议针对货币政策还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和“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要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突出了社会融资规模的重要性和关联性,有利于更好地统筹实际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预期目标要求,更加符合宏观调控的实际。”韩文秀指出,价格水平是宏观经济的温度计,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好,要使物价保持在温和适度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指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宏观政策取向保持一致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记者表示,市场预期不仅受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的影响,也受到行业政策的影响。如果相关政策不能保持一致,则可能会导致宏观政策失效,让经营主体的信心不足和支出意愿下降,无法形成扩张效果。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会议新增“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的表述,一方面,指向后续财政、货币政策或加强协调以及创新政策工具支持稳增长。另一方面,或指向多部门政策需“形成合力”,财政货币等宏观调控政策将更注重与稳就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改革推进相配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也对记者表示,要把财政政策的适度加力和货币政策的精准有效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体现出一致性,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强强联手。 “今年以来,货币供给量增长、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同比增速都较高,但也有部分资金变成存款又流回银行体系,究其原因是部分企业投资和扩大生产意愿不足,是货币需求不足。在这方面,财政政策有进一步作为的空间,即通过财政政策加力促进政府投资力度加大,通过增发国债等手段促进重点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增长,进而带动企业订单增加,生产回暖,相关就业增加,最终达到拉动内需全面回暖的目的。”他说。(记者 张莫 向家莹) 相关文章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重塑央地财政格局 2024-07-31
存款利率下调,权威人士解读来了! 2024-07-25 重磅!事关资本市场改革,权威解读来了! 2024-07-25 细读外贸“半年报”,量稳质升看点多 2024-07-23 【一图看懂】一批地方引导基金集中设立!啥信号?投向哪? 2024-07-23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多方铸就内韧外强——2024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解读 2024-07-17 在高水平保护中高质量推进矿业发展——《关于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全面实施绿色勘查的通知》解读 2024-07-16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2024-07-15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2024-07-15 商务部财务司负责人解读《关于加强商务和金融协同 更大力度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4-07-13 季度走势持续向好,“质升量稳”基础坚实——解读2024年中国外贸半年报 2024-07-12 优势领域支撑带动 政策措施发力显效——2024年上半年北京经济运行情况解读 2024-07-11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问四:做这道必答题,什么才是中小企业最优解? 2024-07-11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问三:如何突破产业升级技术之困? 2024-07-10 新型能源体系“新”在哪?国家能源局作详解 2024-06-21 |